手机浏览中华橱柜网2016-03-05 浏览数:
水文化研究可以为不同的学科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可供包括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学
水文化研究可以为不同的学科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可供包括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共同进行研究。
文学研究
水,只是一种自然资源,但就是这千姿百态的自然资源,与人相互作用,通过人的审美和思想,却形成了多少华美而深刻的文章,演绎了多少美丽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激发了人的无限的遐想。自古以来,以水为题,诞生了许多文学佳作,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文学长廊。所以说,水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学。地球上充满着千姿百态的水,地球上也有着许许多多不同思想的文人墨客,对于水不同的欣赏和思考,便形成了不同的文章。
中国最早的《诗经》中,就曾有以水为媒的爱情描写:“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的柔软和缠绵,在此被作为爱情的象征;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性的无私和包容,被老子一语道破;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何等的豪迈和昂扬;从古至今,关于水的名篇名作,多得数也数不清。关于大海、河流、湖泊、小溪以及水利工程、工程建设过程的人和事等等,由此滋生出了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的文学作品,既有展示水性的,抒发情感的,颂扬优秀事迹的,讴歌社会进步的,体现人类审美的等等,这些均以文学的形式阐释着水文化的内涵,体现着人类与水的精神碰撞。
哲学研究
水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但通过人的精神开发,种种水性就凸显而出,悄无声息地给与人以启示。许多文章中,就提出过水性的多个层面,就这一点来说,水文化还是一种哲学,融于文学中的一种哲学。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之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
这段文字,是古代哲人老子和孔子对于水性精辟地概括,则体现出了深厚的哲学意味,阐释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现代人对于水性的概括: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 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 韧:抽刀断水水更流。 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 浮:载舟浮桥,水力输运。 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 淫:狂怒奔泻,恣意泛滥,必制约之。
这些文字,既是写水性,也是在水性中写人性,阐发出深刻的人类思想,将文学与水、与哲学巧妙地融为一起,展示了人类文化的美丽和丰富,深厚和广博。
美学研究
水之美文明传承水是一种自然资源,有着许多形形色色的形态,与自然中的不同物体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风景,通过人的审美作用,便形成了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关于水的文学作品、绘画、摄影作品、书法、以及在水利工程中的建筑、景观设计、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等,均涉及到美学。美学以许多表现方式被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中,散发出不同的味道。人与水相互作用,通过审美,和情感催发,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人对于水的审美是内在的,文字起着一种传递美,表达美,感受美和思想美的作用。而在绘画和摄影作品中,人对于水的审美而是直接的,水体美直接构成风景,冲击着人的视觉,激发出无穷的审美情趣,既给予人表象的美感,也给予人深层次美的意识和思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人们既要考虑水利工程的作用,又要兼顾水体景观的审美作用,美学也在此得到了一定的运用。所以说,水文化也是一种美学。
社会学研究
时代的发展,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文明,展现着不同的社会风景。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无疑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表现社会的一个重要使命。从古至今,社会问题与水利建设是相联系的,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水利建设和水文化。水文化从反映社会这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自然学和心理学研究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以水为主体,与人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水文化。而在水文化中,表现更多的则是自然现象。河流、海洋、湖泊等等各种水体,均是相互联系的自然资源,与不同气候、环境、地域相互作用等,形成自然学。人们欣赏水、利用水、治理水、疏导水等等各种水事行为活动和水事精神活动,均涵盖着自然学的内容。但单纯的水事活动,产生不了水文化,水文化中更涵盖着心理学的内容。自然资源与人的心理相互作用,通过水事活动和水事思维,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渗透出社会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的内容,展示出自然学的内容,更表现出一种文化风景。
水文化 - 诗词记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搜寻中国的文化典藉,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里的《关雎》、《汉广》,《秦风》中的《蒹葭》,还是《魏风》中的《伐檀》,《卫风》里的《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的生活。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但它们全都证实了同样的基本倾向"。以这一论断去推论"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知,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视觉的范畴,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时空,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气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古往今来皆曾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是生命易逝、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李白不满现实所发出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的长恨情绪,而此情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浩叹。至于以水诉相思,写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描绘战争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
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文化 - 国学内容
水之精神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孕育着思想内容丰富的水文化。国学精粹中,各家都在自身所主崇的思想基调上形成了内容各异的水文化。在水景观的营造中,适当融入国学精粹中不同思想学派的水文化,能为景观注入鲜活的气息。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营造水景观时,充分了解这些不同思想学派所感悟出的水文化。当然,这些国学中的水文化必须与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才有生命力。
易学
易学中有关水文化的论述,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阴阳五行说了。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三命通会》中也对五行之水有相关论述,指出“水之性润下,顺则有容”、“水不绝源,仗金生而流远”等特点。
此外,易学中与水有关的记述还涉及到河图洛书的典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后人也多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易学中认为,河图最初出于龙马背上,而洛书处于神龟壳上;龙马出于孟河,而神龟则出于洛河。可见,河图洛书的诞生都是与水紧密关联的。 虽然易学中有关水的记录和论述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两点,但可以总结出的是:易学只是对水这一物质形态本身有所探究,而对水文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没有将水性上升到一种学派思想的高度。
儒家思想
儒家认为,水代表了德,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水为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及哲学思想表达的隐喻。就意象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而言,水思想并非独立于孔孟哲思之外,而是与孔孟思想紧密联结。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动为主轴,流贯其中,呈现出日进不懈、自强不息的直线流动模式。 《论语》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较多地提到了尚动之水与行仁、为政和心性等的关系。《论语·雍也》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述了水与行仁的关系。《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论述了水与为政的关系。《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辟论述更是对后人影响尤深:“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也?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善,其性亦犹是也。”
由以上内容可知,孔孟之水思维除前人所论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范畴之外,更与孔孟理想境界有关。孔孟水思维具有从**仪式转化为理性道德的发展脉络。就时间之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面向来说,孔孟所关心的是对“现在”的执著与体悟。尚动之水与孔孟思想关系论述中,可以发现日进不止之水与孔孟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家思想
水之存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质还是一种有为,这一点,与水之“以柔克刚”、“柔中见刚”的社会性情极为相似。道家以水象征道在流变,比喻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天下“攻坚强者莫胜于水”。可见,道家思想与水,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以柔克刚”、“柔而隐则于内”本质的共同展现。
道家《老子》、《太一生水》、《管子·水地》等作品中都有关于水性的深刻阐述。《老子》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都与水有关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在《老子》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与形,关系十分密切。《太一生水》承袭了老子的尚水思想。“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这体现了在宇宙演化中,太一生成天地之先,水起了关键的作用,“太一生水”说是对老子“尚水”思想的承袭与发挥。《管子·水地》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它发挥了老子尚水的思想,强调了水的作用。
道家有关水的论述体现了“道”柔而不争的无为之道的德性,它与茶性、人性可以说是一体的。可见水的性质水动不息,静则保在其中。所以水被老子喻为上善。它随着自然的运行与变化而存在。它在方为方,在圆为圆,顺自然而成行。世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它总是向低处流。它的特性构成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其他学派
水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以上三大思想派别中,它在兵家、墨家等诸多思想派别中广泛存在。
兵家的孙子汲取他人对“水”的思辨认识,借助了古代中国盛行的象形思维方式,从水的自然特性体悟到了兵家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和以柔克刚的战术策略观。《孙子兵法》一书就有15处提到水,一是使用“水”字的本义,主要见于《行军篇》和《火攻篇》;二是采用明喻类比的方式,辩证地以水喻兵,借水的形象阐述自己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主要见于《形》、《势篇》和《虚实篇》。如《孙子兵法·虚实篇》就认为“兵”、“水”同形:“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困地而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墨家则出现了专门针对水攻的专著,如《墨子·备水》。墨子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极力反对侵略战争,力主并实践防御,即用防御战争来反对战争,实现“武装和平”。《备水》篇中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对付水攻的措施。
水文化 - 古代文人学者与水
水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水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人类文明的合理诉求也是以“上善之人”与“上善之水”,共建人类“上善之未来”为终极目的。从水的启示中求人类文化的普遍共识和协同构建,是人类文明的生命之道。发扬和推广水的智慧与水的精神,乃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水’居第一”。水,是“上善”之物;“若水”之人,乃“上善”之人。水,穿于地、腾于空、奔于山,经历种种过程,滋养万物,启示人类一种极其可贵的文化。人类文明的历史启示,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爱与包容。这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而水这一生命之源,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仁人志士以尊重、谦卑的态度对待水资源,视水如同己命,并学习并发扬了水那种至高至善的文化精神。
孔子与水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他开创的儒家文化,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国民性格。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论语·先进》中曾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而他所生活的空间,则是个礼崩乐坏、污秽纵横的社会,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时时生出污垢,让人感到肮脏难受。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涤身心,让心灵一尘不染,恬静惬意,让身体洁净清爽。这是言内之意。而言外之意则是“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因而对曾点所表达的从容开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会“叹息而深许之”。
孔子的“乐水“,还表现在他偶尔也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就可说明这一点。事实上,孔子绝不想真的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的“逍遥游”生活。关于孔子“乐水”的情况,《孟子·离娄》说孔子“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荀子·宥坐》、《说苑·杂言》、《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均有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贡关于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问题的记载。而孔子的“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水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从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他对水的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构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切入点。此外,他还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出水 “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志”、“善化”等等不凡的品质。
孟子与水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者。或是受孔子的影响,或是孟子本人对生命之源的水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孟子对水的观察、思考和由水而感悟人生、阐发事理的程度毫不逊于孔子,他把儒家的“文化之水”推向了新的高度。
孟子不但喜爱水,而且爱观察水。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说出了这样一番哲理深刻的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这段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其一,登绝顶而一览众山小,经沧海则难为水,这的确是人生经验的真谛。沧海浩大,淼淼无涯,小江小河小池之水不可与之相提并论。其二,提出了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观点,这与孔子“智者乐水”之说是一脉相承的。从美学的角度讲,只有波澜起伏之水才具有屈曲生动之美。在对自然之水的审美中,还可以透视出与“智者”相似的性情与品格,即强调要从水的自然形态和功能中寻觅和挖掘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认识,而绝不仅仅流连于水的自然之美。孟子称赞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风格,正是立志行道的君子所效法的优良德行。
一次,孟子的弟子徐子请教孟子,为何孔夫子多次称赞水,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孟子告诉他:“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子。”(《孟子·离娄下》)这里,孟子特别强调了“有源之水”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有源之水,才能不舍昼夜,奔流不息;而无源(无本)之水,即使在某一时段因雨水骤至而河满沟溢,但时令一过,干涸也就随之而来。对孟子这段话,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道:“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由此观之,孟子这番议论是借水性将君子立身修道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来:一是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样立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二是水之“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正与君子锲而不舍的修道过程相似。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坚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渐进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
荀子与水
作为一代学术宗师,荀子对“天人之际”的哲学思考是相当深刻的,其体宏容深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荀子》书中。为了阐发自己的思想观念,荀子常常把大千世界中的“水”信手拈来,作为论据和“武器”。《荀子》中多次提到水,或以水阐明哲学观点,或以水论述王业兴衰,或以水比德君子,或以水阐明人生的道理,自然之水经过荀子哲人目光的过滤,便在“自然的人化”中显现出“水文化”的深湛内涵。
荀子的哲学思想,以其理论的深度和逻辑力量,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辩证思维的过程中,水无疑给了他以重大的启示。他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又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同上)荀子的这两句名言,原本旨在以水变冰、以江海积细流终成其大的道理,来劝勉人们只有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但上述这两句话所体现出的哲学意义远远大于荀子所阐发问题的初衷,其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水的温度和变化的观察,发现了质量互变现象。这一现象无疑为人类的哲学思辩架起了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
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荀子对关于君与臣、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来, “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荀子非常重视君主自身的品德修养。当有人问到怎样治理国家这样重大的问题时,荀子鲜明地提出:“闻修身,未闻为国也。”进而又指出:“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朝有饿人。”(《荀子·君道》)荀子把臣比喻为水,君主比喻为盛水的盘、盂;而水的形状取决于盘、盂的形状,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君主对臣的巨大影响力,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强调了君主要努力修身养德的极端重要性。
荀子还在君民关系的问题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君民舟水”论,指出:“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里,荀子明确地把君王与臣民的关系形象地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借水鲜明地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代明君贤臣,无不以此为镜鉴,正确处理爱民与使民的关系,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尚“比德”,亦即由客体自然物的某一特征中领悟品味出某种与主体相关的美德。在这方面,荀子与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在《荀子·宥坐》篇中,荀子以孔子为代言人,把水的形态、性能、功用与人的性格、意志、品德、知识能力等联系起来,指出水所具有的诸如滋养万物而无私奉献,浩浩荡荡而奔流不息,奔向深谷而无所畏惧,注满低洼而必求其面平坦,保持平坦而不用“概”之类的外力作用,万物受到其洗涤而变得新鲜光洁,千回百转却一往无前向东流去等自然属性和特点,与君子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志”等优秀品德修养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以水“比德君子”,即从“水”的某些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的生活内容及其理想的人格,从而显现出自然之“水”的文化象征意义。这种“以水比德”的观念象征正是荀子“水文化”的重要特色。
老子与水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它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之于一个最高范畴——“道”之下。当我们力求把握老子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发现其影响至深的哲学精见竟是水性的化身。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认为水“几于道”)。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并由此揭示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这一条贯串着天地人的大法则。事实上,老子之“道”来源于对大千世界事象的深刻体察和思考。从地理环境来看,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道家代表人物生长和主要活动的地方为河洛、江汉之间的水泽地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渊深不可测的水。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这种普遍存在,分布广泛孕育生命万物,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恰与老子的“道”有着十分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性的感悟并旁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而高度抽象的智慧结晶。
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又如民间谚语所云“滴水石穿”。“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像水一样。这就把水人格化了,并推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水给老子的启迪和灵感无疑是巨大的,自然之水总能和老子之“道”紧密联系起来,以水载“道”,堪称是老子思维中的一个定式。在老子哲人的目光中,当浩瀚的大海之水流入其“道”之“形体”构造的广阔思维空间时,自然之水便成为老子构造“道”体的重要参照物;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幽长隧道时,自然之水便成了老子立说的“哲学之水”;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生活准则的宽大河床时,自然之水又成了老子思想的“社会之水”、“人生之水”。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是老子文化思想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标记,是老子载“道”、阐道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水的载体,使老子形而上的“道”(精神的道、概念的道)从“玄而又玄”、“惟恍惟惚”的“众妙之门”中走了出来,老子之“道”变得具体而生动,这就为我们体会和把握老子立说的深切内涵打开了感性的方便之门。
本文二维码
使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功能,扫描以上二维码,即可将本文发布到“朋友圈”中。
微信公众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华橱柜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实时掌握最新橱柜行业动态,了解最实用的橱柜产品知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s://jushikang.co.chinachugui.com/news/itemid-750745.s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 Array
目前品牌在全国门店数量约为100-300家,并计划在空白区域继续招商
公司名称:哈尔滨玉龙金泉水处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免费加盟热线:400-061-8777